products category
隨著北京市污水處理能力的大幅提升,處理污水產生的污泥越來越多。但是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沒有污泥處理配套設施,已經建成的項目又不能有效發揮作用,污泥只能被堆放在污水處理廠內,臭氣熏天,并滋生了大量蚊蠅。
如果不是污泥事件曝光,估計沒有多少人知道,運行多年的眾多污水處理廠幾乎都是“跛腳":按照工藝規范,污水處理廠由污水處理與污泥處理兩套系統組成。但由于各種原因,至今絕大部分污水處理廠都缺少后者,其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污泥任意置放,成為嚴重危害土壤及地下水的次生污染源。
作為污水處理過程中有機物和無法降解物質的沉淀物,污泥中含有大量惡臭物質、病原體、重金屬及持久性有機物等污染物。很長一段時間,這些污泥絕大部分被運往河北等地,采用露天堆放、土地填埋等方式隨意處置,形成對當地數百畝耕地及林地的二次污染。今年以來,北京市嚴禁污泥外運,而各污水處理廠又缺乏相應的處理系統,不得不長期堆放在廠區,乃至惡臭撲鼻,遂引發媒體關注,這才廣為外界所知。
相較于污水處理能力,我國的污泥處理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,已是一個不爭的現實。若此難題持續無解,則“跛腳"運行的污水處理行業亦無法走得更遠。從另一個角度說,本身就承擔著環保使命的污水處理廠,如果成為二次污染源,既違背了環保的初衷,也是公眾所不愿看到的。因此,化解污泥處理難題,是污水處理行業及相關管理部門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。
話說回來,污泥處理之所以滯后,顯示其有著艱難的一面:首先,北京市的污水處理行業目前還未擁有一項成熟的污泥處理技術。歐美盛行的污泥厭氧消化技術,由于國內外污泥泥質的差異,運行上難度很大。其余相關技術,有的涉及有毒氣體排放,有的則處理效果不佳,都不適宜推行;其次,絕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建廠時缺乏前瞻性,沒有預留用作污泥處理設施建設的地塊。而再次征地,在首都的地方,難度實在太大;其三,在有關污泥處置的政策指導層面上,管理部門看法不一,思路各異。如住建部和發改委傾向于處置后的“污泥土地利用"方案,但農業部門因擔心其殘留有害物質而持有異議,而環保部門則堅持處置必須達到無害化標準,但至今未能出臺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。導致一些欲介入污泥處理的企業心存疑慮,無所適從,因而大都采取觀望態度。
似乎正是基于上述問題的難解,北京市區兩級水務部門對此也在相互“踢皮球"。區水務局表示無力協調,要求企業直接上報市局。而市局又批復要求“區水務局積極處理污泥問題"。事實上,正是上述多頭縈繞的難題,加上主管部門的“太極",致有今日污水處理“跛腳"運行的尷尬現狀。
其實,難解并不等于無解。若市區兩級水務部門能把“踢皮球"變為“唱主角",協同住建部、發改委、環保部及農業部一起,首先確定污泥處理后的處置方案,再根據“處置決定處理"的程序優選處理方案。在此基礎上,諸如處理技術難題及用地問題,盡管難度不小,通過努力,亦應有解了:譬如,中國*生物干化污泥處置工程已在順義區試運營。經處理后的污泥能夠*腐熟,zui終變成淺棕色的松軟黃土,達到無害化標準,*可以應用于園林綠化、土壤修復及改良等領域。從現有運行情況來看,每天可以處理600噸污泥。盡管仍無法滿足北京目前污泥處理量的需要,但可以通過技術改造,快速擴充處理能力,以應對目前之需。不過,考慮到各污水處理廠若都將污泥外運至此,既顯著增大運輸成本,還容易造成路途污染。因此,除因廠址地理位置局限,無法上馬污泥處理項目外,其余企業都應該即刻著手,相應啟動項目立項審批等相關工作,zui終擁有自己的污泥處理系統。鑒于污泥處理的迫切性,希望有關部門在立項審批、土地征用、建設資金、技術人才儲備等方面開啟綠色通道,以早日實現運行污泥處理系統的目標。
按照《“十二五"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》關于“到2015年,直轄市、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%"的要求,我國污泥安全處置的現狀與之相差太遠:據相關數據顯示,去年全國污泥總產量已經突破3500萬噸,平均每天產生近10萬噸,并以每年10%至15%的速度增長。但目前污泥安全處置的比例不超過20%,形勢十分嚴峻。
今年年初,北京市嚴令“1噸污泥都不能出北京",體現了北京市作為首都的責任感和大局觀。但隨之而來的污泥堆積越來越多,無論對首都的形象或環境,都在做著“減法"。期待有關部門及污水處理廠,能夠迎難而上,盡快建設和完善污泥處理系統,讓首都的污水處理廠不再“跛腳"運行。
更多詳情可瀏覽:http://www.hbzhan.com/st3713 廣州綠燁環保公司